在台灣苜蓿成長的媒體環境中,擔任《Esquire》總編輯的Michael Sebastian所面臨的挑戰與時俱進,不僅要保持這個擁有92年歷史的雜誌的傳統價值,還需要在迅速變革的數碼時代中繼續保持競爭力。在這個充滿抖音與人工智慧的世界,每日的工作節奏與過去大不相同。讓我們一同探討關於他一天的工作,看看他是如何融合傳統與現代的。

從數位到紙媒的過渡:角色的轉變

Michael Sebastian以數位新聞及內容策劃著稱,他的職業生涯始於數位傳媒領域,隨後逐漸轉向傳統紙媒。他進入《Esquire》已有八年時間,起初擔任數位總監,負責規劃《Esquire》及其兄弟刊物的線上內容。然而,擔任總編輯的角色要求不僅僅是延續數位上的成功。

現代的雜誌編輯必須在快速的節奏中運行,他們不僅需要關注紙質版的內容,也需要考慮在多個數位平台上傳播消息。Sebastian強調:「我們紙本雜誌是品牌的靈魂,而數位則是其心臟。」透過範例來看,他們用於紙板封面的名人訪談,目的不只是吸引購買紙本讀者,也要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引起交流與互動。

資訊融合與策略變革:持續挑戰和機遇

現代的媒體工作很少有慵懶的午後時光,更多的是充斥著社交平台的忙碌。Sebastian說,他的日常工作包括為品牌設定策略,確保從大特寫故事到Instagram發布的一致性。過去,編輯的日常生活或許是抽雪茄、悠哉坐在寫字台上雕琢文稿,而如今更多是在忙於與團隊會面、內容調整以及策划下一個社交趨勢敲響之時的話題。

在近期一次採訪中,Sebastian詳細說明了他如何保持雜誌的綜合性與活力。他提到,創意作品的本質和核心仍未改變,但天天更新的趨勢與科技卻不容小覷。他的觀察反映出,在內容創作上人工智慧雖然無法取代人類的情感,但能夠輔助高效率的創作步伐。

雜誌在時代風暴中的堅守

儘管數位改革迅速,Sebastian對雜誌的長線未來依然充滿信心。從經濟大蕭條到新冠疫情,這些歷史品牌如《Esquire》已然證明自身的韌性。他認為,擁有如此傳承的媒體機構應該以其歷史與價值看待挑戰,這也是他們優於某些初露頭角的品牌的原因之一。

雖然數位浪潮日新月異地衝擊著傳統媒體,但這些變化也為未來創造了喜憂並存的新的發展機遇。Sebastian期望能擁有更多時間進行文藝創作,藉此人工智慧在負擔部分事務上,讓創作者能夠創作出更迷人的故事。

Michael Sebastian的雜誌編輯日常工作顯示了現代媒體的現實,即便在快速的變革中,紙質雜誌與數位內容的協同作用,仍是媒體人不可忽略的關鍵策略之一。《Esquire》及其同類雜誌的實踐,為台灣媒體建設也帶來反思。紙媒不僅是無堅不摧的西堤酒店,也是廣大觀眾心中所亟需的文化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