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新聞的定義

隨著社交媒體(SNS)成為資訊收集和發佈的重要工具,假新聞也更容易在這些平台上傳播。假新聞指的是含有不真實資訊的文章,這些資訊會被故意或無意地傳播,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。假新聞不僅存在於傳統媒體,也出現在個人部落格和SNS貼文中。

假新聞主要分為三類:

  • 誤資訊(misinformation):無意中傳達錯誤的事實,並無惡意。
  • 偽資訊(disinformation):為特定目的而故意製造並傳播的虛假資訊。
  • 惡資訊(mal-information):利用真實的但帶有惡意的資訊,例如公佈秘密或片面強調部分事實。

日本的假新聞現況

在日本,隨著網際網路和SNS的普及,假新聞的數量有所增加。根據2021年《Innovation Nippon 2020》的數據,2020年確認了超過2600件假新聞,其中包括新冠病毒相關資訊和美國總統選舉中的選舉舞弊資訊。

假新聞傳播的原因

SNS的普及大大加速了假新聞的傳播速度。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結果,假新聞比真實資訊的傳播速度快約六倍,傳播概率高70%。人們更容易被新奇或引起憤怒情緒的消息所吸引,這也是假新聞迅速傳播的原因之一。

常見的假新聞種類

  1. 廣告收入:利用極端健康法或名人生活等話題吸引讀者,獲取廣告點擊收入。
  2. 思想誘導:為推動特定政治或社會議程,故意製造和傳播虛假資訊。
  3. 企業形象操作:製造競爭對手的不利消息或夸大自身產品效果,影響消費者行為。
  4. 愉快犯:無特定目的,僅為引發混亂或吸引注意。

如何避免上當受騙

  1. 確認資訊來源:信賴官方機構或認知專家發布的資訊,不採用不明網站的內容。
  2. 求證一次消息源:查找資訊的原始發布方,確保資訊的真實性。
  3. 核查資訊發佈時間:了解資訊發布的時間及更新情況,確保資訊的時效性。
  4. 對比多個資訊來源:核實不同媒體報導的相同事件,避免誤導。
  5. 了解資訊發布者和自身偏見:考慮資訊傳播的背景和意圖,保持客觀視角。

組織應對假新聞的策略

  1. 提升員工的媒體素養:定期提供媒體素養培訓,幫助員工判斷資訊真偽。
  2. 實行事實核查:針對組織相關的資訊進行事實核查,防止錯誤資訊影響決策。
  3. 監控SNS及媒體:使用專用工具或服務,及時追蹤和應對有關組織的假新聞。

台灣的假新聞案例

  1. 衛生紙搶購事件:新冠疫情期間,因為“不足”的謠言,導致衛生紙被搶購一空。
  2. 生成AI的混亂:台風期間,生成AI製造的假圖片引發混亂。
  3. 福島核電站污水:關於福島污水排放的錯誤資訊在網絡上大量傳播。

結論

假新聞對社會和企業都構成重大威脅。針對假新聞的防範措施如事實核查和媒體監控極為重要。希望大家能從本文中了解更多關於假新聞的應對方法,保持警惕,不被誤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