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6 月 S&P Cotality Case-Shiller 指數年增長分析

2025 年 6 月,S&P Cotality Case-Shiller 房價指數顯示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整體房價有所增長。該指數包括美國全國指數、20 城市綜合指數和 10 城市綜合指數,分別增長 1.9%、2.1% 和 2.6%。然而,儘管房價上漲,住房財富在實際上已連續兩個月減少,主要是由於房價增長率(1.9%)低於消費者通脹率(2.7%)。

在區域表現方面,紐約和芝加哥以 7.0% 和 6.1% 的增長率領先於其他城市,超越過去因疫情受青睞的坦帕和鳳凰城。在此背景下,紐約的增長率高達 7.0%,而坦帕的房價下降 2.4%, 使其成為所有追蹤城市中表現最差的城市,此外,聖地亞哥和舊金山等其他西部市場也出現了負增長。

即使在傳統的季節性購房旺季中,住房市場需求仍顯弱勢,這反映在六月扣除季節因素調整後的下降上。進一步分析顯示,在六月中,20 個城市中仍有 13 個城市錄得月度增長,但全國指數的增長僅僅是 0.1%,並在季節調整後下降 0.3%,顯示基本住房需求依然疲軟。

未來的住房市場走向可能會趨於線與通脹平齊的增長,而不再是過去幾年創造財富的引擎。大西洋中部和傳統工業中心城市可能因就業增長、相對可負擔性和人口變遷等更基礎的因素被看好。而這可能意味著未來的住房市場將更加健康,以可持續的節奏增長,而非過去的投資投機行為。

六月的資料顯示,全國房價指數下降了 0.3%,10 城市指數和 20 城市指數分別下降 0.1% 和 0.3%。其中,紐約的表現最為亮眼,以 7.0% 的增長率領先。

在月度變化方面,未進行季節調整的美國全國指數上升了 0.1%,而 10 城市綜合指數和 20 城市綜合指數分別下降了 -0.1% 和 -0.04%。在季節調整後,全國指數下降了 -0.3%,10 城市綜合指數下降了 -0.1%,20 城市綜合指數下降了 -0.3%。

這次的數據揭示了美國房市正在經歷的結構性變化。2006 年的房價高峰和 2012 年的低谷,反映了更大的經濟環境。不僅害怕房價繼續增長的挑戰提出了警告,也體現了市場適應新平衡的必要性。在這個背景下,住房市場的未來走向將受到更多實際經濟條件的影響,而非純粹的投機行為。

可以預見的未來,住房價值更有可能與整體經濟指標協同上行,而不再是單單依賴於過去投機的收益。即便這意味著失去 2020 年至 2022 年期間的巨大收益,未來的房價可能會更多地反映就業增長、人口變遷等基本面因素,而非投機上的過度浮濫。